“澳中服务业贸易:机遇和挑战”研讨会
2006年4月24日
中国•北京
专题会议(一)
金融服务
沃维克•史密斯,执行董事,麦格理银行
各位部长、尊敬的朋友们、先生们、女士们:
今天能够和你们在一起我很高兴,因为任何注意到澳中关系的人都会意识到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
作为刚刚卸任的澳中工商业委员会主席,我目睹了我们两国关系的快速变化与加速发展。
如果在过去的三年里当我刚任主席的时候有人问我诸如今天这样的活动是否可能,我或许还会持怀疑的态度。
在座各位都知道,中国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而澳大利亚坚定的作为中国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特别是澳大利亚在自然资源方面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且进口了大量中国制造的产品。
历史上,在每一个良好的关系形成过程中,加强各方面的尊重和理解会加强各方面的交流,进而促使伙伴关系的成熟和完善。
当伙伴关系朝这阶段发展时,意识到和适应这一变化,并核定该变化的利益对双方来说都是种挑战。
自由贸易协议谈判是信任的体现,这种信任已经在令人向往的关系中形成。
资源和制成品占了我们贸易关系的重要部分,而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为我们研究其它领域提供了机遇,在这些领域我们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我们的实力。
服务业是这些领域的关键部分。服务业占澳大利亚经济近70%,也必将是中国将来发展的极为重要部分。
我们已经在我们从事的领域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因而从事服务业已经刻不容缓。
今天我以麦格理银行中央执行董事会的执行董事身份加入你们其中,此外我还肩负麦格理投资银行集团的电信、媒体和娱乐技术集团主席的责任。
请允许我向你们简单叙述麦格理迄今为止在中国的业务,我将特别说说我们的成功之处、奋斗历程以及有待进一步发展的领域。
一般来说,在过去二十年中澳大利亚的银行和金融服务业对澳大利亚的证券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尽管麦格理的行为与零售银行业内的同行们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澳洲联邦银行或者澳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但是该行业对澳大利亚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产生的综合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麦格理银行是澳大利亚领先的投资银行。
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提供投资银行业务、资产和财产管理、金融市场以及贷款业务。
我们之所以能够提供多样性的服务,是因为我们有选择性的发展和利用我们的金融知识从而洞察国内外的价值所在。
自1992年,麦格理的年利润和增长速度持续破纪录。
1969年,我们从英国希尔•塞缪尔银行获得许可,在澳大利亚开始营业,当时只有三名员工。
1985年,希尔•塞缪尔银行澳大利亚分行申请了澳大利亚银行执照后,麦格理银行成立。
能申请到该银行执照得益于当时的政府对金融业实施的巨大的改革。
1996年麦格理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十年后已经发展成澳大利亚第12大公司(根据市值)。
如果把大麦格理集团的众多公司,包括基建和专门基金都算进它的市值,那么它将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公司。
麦格理如今在全球有7600多名员工,从去年三月份起员工数量增长了16%。
这些员工分部于全球的23个地方,包括北京、上海和天津办事处,地区银行总部位于香港。
有趣的是,在1996年上市前麦格理国际银行业务范围有限,如今却在海外分行中有2300名员工,从去年三月起增长率达32%。
在澳大利亚国内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在2006上半财政年度末,超过46%的收益来自于我们的国际业务,这足以反应我们的国际化水平。
麦格理作为基建业务重要投资者的名气名声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受到尊重。
麦格理及其基金如今拥有的资产相当多样化,如罗马机场、芝加哥高速公路、怀特岛港口、仁川大桥以及阿齐瓦(Arqiva)广播电视塔。
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我们运用了在澳大利亚国内发展起来的专业技能并将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
麦格理在中国的业务范围覆盖了咨询、股本的筹集以及资产投资业务。
在过去的十二个月里,麦格理增加了在北京、上海和天津办事处工作的中国雇员数量。
与其它公司相比较而言,麦格理与中国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它于1995年在天津设立了办事处,为住宅房地产和零售资产的发展提供基金管理业务。
1996年我们成立了上海物业发展公司以进行开发管理和基金管理。
2002年我们与施罗德亚洲物业集团以合资形式成立中国第一物业集团。
在上海和北京,中国第一物业集团都是唯一的面向当地购房者的非亚洲住宅房地产开发商,此外它还在中国的其它地方拥有大量完成了的和正在进行的项目。
麦格理于2004年成立麦格理(北京)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以向中国和世界客户提供投资咨询服务。
专家咨询服务范围包括国内和跨国合并和认购、项目融资、撤销投资、接管响应以及其它公司战略金融建议。
麦格理曾经为以下公司当过金融顾问:广西大锰锰业有限公司通过与中信资源控股有限公司合资进行国有企业重组;北京美达咖啡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北京星巴克和天津总经销商的评估;以及某全球餐饮公司的认购。
通过对荷兰国际集团(ING)股票交易业务的收购,我们现在拥有一支中国股票销售队伍,以麦格理证券公司的形式运营。
我们的研究队伍也覆盖了45家中国上市公司(包括A股和H股),几乎占全部市值的80%。
麦格理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网通以及中国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资金筹集中起了辛迪加作用。股票市场业务发展迅猛,尤其是在资源、基建和物业领域。在这些领域中麦格理是世界和地区的领导者。
麦格理环球物业顾问公司于2005年正式宣布以9800万美元认购嘉德置地控制的上海新茂物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 95%的股权。
这一认购标志着麦格理在中国的物业投资组合由住宅房地产向商业市场的拓展,后者被认为风险更低的并具有更多的可靠系数。
上市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麦格理国际基建基金于2005年12月完成了常熟兴华港口有限公司38%有效股权的认购,该港口位于扬子江流域上海上游90公里范围内高速发展工业区内,是一个多功能货物港。
最后,在2005年7月一个由麦格理银行和某投资者财团间接控制的公司从一个当地有影响力的业主手中购入九个零售超市。
这些零售超市都是位于主要购物地段,并通过长期租赁给一些有实力的承租人进一步巩固了基础。
我想告诉中国的公司和政府我们有实力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资源、TMET以及我们在北京的独资企业的物业。该物业现在由于受中国商务部的颁布的法规限制,因而从技术上说其经营的业务范围也是有限的。
在进行证券业整改的同时,不应该控制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了便于我们能够帮助你们以理想的速度发展资本市场,我们先需要将我们的全球基建知识、海外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经验以及证券产品的结构知识介绍到中国,以适应中国的A股市场。
我们可以通过扩大现有的外商独资企业范围来实现,或者考虑到在过渡时期与当地证券公司的纯咨询合资直到通过现行的改革达成互利的分配和交易协议。
我们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资从而为将我们的全球基建知识和12年的基建专业基金管理带到中国创造一个平台,并分享其它国家的经验,例如通过专业基金管理和起草法案我们已经成功地帮助韩国促进私营成分/养老基金/保险基金货币向其国家基础设施必需品的投资。
正如刚才所提到的,我们两国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在许多方面都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麦格理而言,最明显的莫过于我们加入中国市场经营的多样性。
我们坚信中国将会因为坚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并且在没有任何国际约束的情况下进行资助改革而受到称赞。
这一工作必将继续。
以下关于需要改革领域的许多说明是在2005年5月吴邦国委员长和刘明康先生访澳期间首次提出。
麦格理的北京办事处在当地以外商独资企业形式进行了注册。
目前,因为对其在华资公司经营业务的种种限制,像麦格理这样的澳大利亚机构不能完全地帮助中国公司。比如,如果澳大利亚投资银行的外商独资企业可以向上市公司提建议和承销证券,而这些上市公司如果与当地的证券交易所有合作伙伴关系的话,那么双方都会从中获取巨大的利益。中国将会使其公司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也会将其资本市场发展得更为强大。
当前,我们只能参与咨询服务,而境内上市和海外上市工作都不能参与。
在香港和新加坡的海外上市必须分别通过麦格理香港公司和新加坡公司进行。
根据现行法律,我们不能获得国内证券许可证。
这应该及时得以解决。
我坚信中国“理想的愿景”是致力于建立一个国内资本市场。
在香港和新加坡的外购只能作为一种补充。
澳大利亚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善的资本市场。
麦格理相信如果中国允许澳大利亚的银行更多的参与其市场并发挥其实力以承销或者经营中国的A股,那么中国将从中获取巨大利益。
这将帮助中国提升自己在资本市场的产品开发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通过发展有效协作的联盟,麦格理的国际业务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这一点通过我们在全球的25个合资企业是显而易见的。与其它国际投资公司全球目标是占领新的市场并复制它们的平台不同的是,麦格理是选择性的扩张,只寻求进入其独有的技能和专业技能可以让客户受益的市场。
我们明白将当地市场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国际经验相结合的独特价值所在。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将努力改善我们所参加的团体,通过我们的新产品技术服务和国际知识帮助发展资本市场,并帮助起草法案(比如韩国经验)。
你们拥有资金、资产和市场——你们所需的只是一个利益一致的志同道合的长期合作伙伴。该伙伴应该是一个具有所需的基础设施、国际知识、公司管理能力、人才、资源和共享的利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再适合不过的伙伴了——一个与中国互补的国家。
在基建基金的私营基金方面,麦格理是世界的佼佼者。
我们的这些基金组织在20个国家为零售和金融机构投资者托管93项资产,托管资产超过690亿美元。
如果允许麦格理设立试点工程由选择的经营人在中国发展和经营基建信托,中国将有很好机会同时发展其基础设施和资本市场。
作为一个代表机构和零售货币的长期物业投资者和信托经营者,麦格理将帮助中国代替私营成分进行房地产方面的银行贷款,从而降低了风险。
必须说明的是这些行为与那些机构的短期行为是不同的,那些短期行为可能是为了炒作房地产和/或者货币。
管理机构采取的阻止这些行为的措施不会损害到诸如麦格理的长期投资者,我们这些投资者渴望稳定的经济环境。
最后一个对麦格理不利的领域是当前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规定。
中国可能也会从当前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的资格的审核中受益。但如果中国允许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友好国家的规模较小但技术先进的机构帮助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而不是将对中国上市证券的投资局限于那些大型的欧美机构,那么中国将会获得更大的益处。
QFII的最低标准是为规模最大的十个到十五个投资银行而量身定做的。
根据QFII方案中偏高的投资门槛要求,澳大利亚投资银行/基金经营者的利益是受到歧视的。
例如,根据这项方案,如果要经营A股,基金经营者必须拥有最少100亿美元的证券资产,以及至少30年的经营史。
证券公司的外商股权对于股票商来说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对于基金经营者则不得超过49%。
我们觉得这过于严格,以致外国证券公司不能拥有足够的控制权来并且心甘情愿地转让管理技能、技术和知识产权。
在澳大利亚,麦格理是在一种自由化的环境下开展经营,这为中国的金融服务业的自由化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实例。
通过将所有经济成分向国际市场开放,澳大利亚鼓励了像麦格理这样公司在世界上任何可能的地方开展最佳的国际业务。
我们不得不将其作为我们业务的一部分来开展和执行这些程序,这些业务使得程序的每个方面都发挥了最高效率,因为它拥有我们的人员和体制的支持。
这些变化在像中国这样之外的国家都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许多澳大利亚金融市场内的人士而言,当前的环境在30年前是不可思议的。
但中国却在这期间实现了意义更加重大的跳跃。
以政府采取的持续慎重的方式发展中国金融市场实力从而与其它国际金融市场接轨,这能帮助这样一个大国实现稳定。
虽然麦格理在其所从事的领域是一流的——所有今天在场的自豪的澳大利亚组织也将会告诉你们相同的事情——但我们对市场的稳定不会构成威胁。
我们只想补充当前在中国市场上的业务并提供专业技能,而不是支配这些行业。
我们为中国公司提供一个平台以进行国际级的经营而不对任何中国市场上任何公司的崛起构成威胁。
麦格理是澳大利亚一个独特的公司。
我们在基建产业方面是世界级的经营者,而且我们的经营方式与国际竞争者相比也与众不同。
我们在许多国家的经验说明,确保成功的最好办法是以完整的国际组织方式作为当地经济的一部分参与其中。
所以为了取得成功,麦格理必须要吸纳中国的特点。
通过聘用具有国内外工作经验和教育背景的中国公民。
通过适应当地市场环境。
通过分析和调查在当前结构下任何可能的机遇,并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利用像今天这样的论坛推动我们市场的改善。
麦格理坚定地以开放、坦诚和透明的方式发展两国间双向关系。
在作为澳中工商业委员会主席期间,我的工作得到了中央执行董事会的支持,他们不计银行的个别得失,而是注重发展长久关系。
通过接待澳大利亚和中国资深商人和安排代表团前往中国,我们将打开交流的渠道。
胡锦涛、吴邦国以及最近温家宝都曾为这一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更好的开展业务,我们必须相互了解对方的利益和远景。
作为博鳌论坛(如今已经有很多同仁加入其中)的发起国之一,我们能始终清楚的意识到确实需要持续和发展的商讨。
澳中两国都将从紧密合作中获益非浅,尤其是在服务业领域更多的合作。
一份包括服务业的自由贸易协议将带来符合双方利益的互惠的成果。
在服务业领域有很多机会等待我们去挖掘。
我希望我今天的讲话能够证明这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