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stralian Embassy, China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

媒体论坛致词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

孙芳安
 

中澳媒体论坛开幕致词

广东-从化-从都

 2012年6月28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钱小芊先生、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女士、广东省宣传部副部长莫高义先生、澳大利亚新闻频道首席执行官 Angelos Frangopolous先生、澳大利亚驻广州总领事陈紫霞女士、前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博士、各位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参加中澳媒体论坛。

感谢论坛的组织者——澳大利亚新闻频道和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庆祝建交40周年之际,再次发起媒体论坛的活动,并召集了一群重要的发言者和媒体,以及商界和政府代表参加活动。

感谢举办方从都国际会议中心,特别是侨鑫集团董事长周泽荣。

澳大利亚的一些代表可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

在这里的这段时间里你看到的、听到的、遇见的人、谈过的话、吃到的食物、喝到的白酒、你观察到的和你所做的结论,都将自然成为你用以衡量未来变化的个人中国“基准”。

熟悉中国的人,不管你是20年前或者6个月前来过中国,都将更新甚至改变你过去的基准。

我想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希望在个人印象中增加一些专业分析。

参加今天论坛的许多中国朋友则有他们自己的澳大利亚“基准”,会理解我所说的第一印象的影响,以及随着澳大利亚的发展不断更新印象的重要性。

在这里,我需要做个坦白。不过在今天的场合下,这个坦白还是比较安全的。在我的个人和职业生活中,我都是一个媒体迷。

从六七十年代阿德莱德的单面《阿德莱德广告商》和其姐妹小报《新闻》开始,我在成年时期逐渐成为了一个今天由各位代表的中澳媒体机构制作的各种产品(包括新媒体产品)的热心的读者、听众和观察者——iPad上的《澳人报》、《世纪报》和《悉尼先驱晨报》、外交贸易部简报服务提供的《电讯报》和《澳大利亚金融评论》、纸质和网上《中国日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澳大利亚使馆翻译的各种报纸关于澳大利亚的报道、每天的央视一套的新闻联播、ABC电视台、各种博客,当然以及只要在澳大利亚就看的天空新闻台。

当我来到广州的时候,我拿起了一份中国最有活力的报纸之一《南方周末》。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中国记者的勇气和智慧,以及新闻在所有国家里让政府行使良好职能,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我个人来讲(在这一点上我和驻华的澳大利亚记者有着强烈的共识),我认为澳大利亚人迫切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我也看到中国人们同样急需了解澳大利亚,同时,中澳人民都需要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双边关系。

如果没有去过或经常去过对方的国家,无论你是记者、评论员或供职于政府、教育机构或作为一个管理人员,都很难准确有效地向人们传达信息,或者加入有意义的讨论。

此外,由于两国关系的扩大和成熟,作为记者,向大众传播信息,分析和评价澳中或中澳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复杂的是公众对发生的事件的信息有了更多的期望和要求。

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比之前有了更多地了解对方的渠道。

中国和澳大利亚人们都迅速地应用了互联网。今天下午的“新媒体”部分无疑将把大家带到社交媒体和中国大受欢迎的微博世界。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微博有超过十万的粉丝。(在澳大利亚,这会被认为非常了不起,但是在中国,我们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无论在澳大利亚还是中国,主流媒体中关于对方的报道都非常多。

澳大利亚使馆新闻处告诉我,到今天为止的6月里,中国平面媒体上有超过900篇关于澳大利亚的报道。当然,其中的一些是重复的。

报道最多的内容是:澳大利亚政府经济政策、澳大利亚高层领导访华、双边国防关系、签证和移民、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中国文化年的结束、教育,以及澳大利亚宣布建立新的海洋保护区。

在同样的时间段内,澳大利亚平面媒体关注于:国防部长史密斯对中国的访问、中国经济、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对澳大利亚的访问,以及中国对农业的投资。

此外,由于澳大利亚人们也在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多大规模和速度上影响和丰富从广州到哈尔滨广大地区里普通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也希望看到人权方面的报道。

在澳大利亚,媒体是公众讨论热门话题的重要工具。在中国,情况也越来越是如此。争议和热门讨论能提高媒体销量,特别是当一家媒体机构抢到先机的时候。

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也为传统媒体用户带来了机会,为他们提供了几乎即时质疑和评论,以及向潜在的全球听众表达个人意见和观点的渠道。

澳中人民不仅有了更多了解对方的信息渠道,我们的相互来往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2011年,中国人到访澳大利亚的次数超过了50万;澳大利亚人到访中国的次数近40万。

事实上,按价值总额,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也是增长最快的旅游市场。

两国间不断增加的人员互访使得访客和商务人员能够促进相互理解。

目前,有9万名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学习,比来自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人数都要多。他们中的许多将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中国的领军人物。

澳大利亚也有年轻人在中国学习,虽然数目比较小。

两国大学间的合作研究和交流也越来越多,前景光明。

我们的文化和艺术交流也继续繁荣,正如极其成功的“想象澳大利亚”文化年之后,近期在澳大利亚结束的“感受中国”文化年活动所体现的。

这些紧密的民间联系也表现在澳大利亚社会的组成上。

上周发表的2011澳大利亚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普通话现在是澳大利亚第二大使用语言(继英语之后)。粤语是第四大使用语言。中国也超过英国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移民来源国。目前具有中国血统的澳大利亚人超过了86万。

我们很容易把与我们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广度看作理所当然,或者过于简单化。

但是迅速地和世界上其它发达经济体相比较,就会发现我们双边利益的紧密性。

对中国的商品出口约占澳大利亚商品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相比之下,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同一项数据则在10%以下。

我们也是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第八大进口来源地,其中我们是中国最大的铁矿石、煤和羊毛来源地,这些为中国的重要建设和纺织、服装和鞋类行业提供了能量。

粗略的计算显示澳大利亚有竞争力且稳定的铁矿石供应为中国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厂提供了原料。

澳大利亚也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之一。我们欢迎并鼓励这种情况。事实上,在过去的4年半中澳大利亚批准了380例投资申请,价值700亿澳元。

展望未来,贸易的多元化和在金融服务、清洁能源和农业综合企业等领域的投资将奠定下一阶段经济合作的基础。

随着中国财富水平的上升,对澳大利亚牛肉、葡萄酒、乳制品和其它食品,特别是我们新鲜、绿色、清洁食品的需求会上升。

“提升商业关系”的论坛部分无疑将把大家带到未来。“提升全面关系”部分也是如此。

然而关于未来也有更大的问题。这些只有让时间来揭晓答案。

即使通过史无前例的信息沟通渠道或者通过大量的民间交流更多地了解对方,我们仍然无法避免不时地产生误解,或在适合自己的时候回到对对方的刻板印象。

媒体在帮助我们透过误解和刻板印象看到真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当报道开始倾向于某一方时有着平衡报道的作用。

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蔡武先生在2006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一届中澳媒体论坛上说,双边媒体合作会能加强我们两国关系发展中的积极趋势。

两个星期前我在北京和现任文化部长的蔡部长会面时他对我做出了同样的表示。

我对此深表赞同。

我希望你们今天的活动愉快而富有成效,并期待着在未来的几年阅读、观看和聆听你们向中国和澳大利亚人们宣传和介绍对方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