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孙芳安
在启动2012年澳大利亚研究双年会上的讲话
西华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2012年7月6日星期五
西华大学校长孙卫国先生; 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主席 韩锋先生; 澳中理事会主席史伟立先生; 各位尊敬的学者、来宾、同学们,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我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在西华大学启动2012年澳大利亚研究大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因为这是澳研大会第一次在中国西部地区举办。我在此要特别感谢西华大学的全体师生对此付出的努力。
1972年12月21日,澳中两国通过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公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今年我们将迎来建交40周年,这是思考并庆祝过去成就的一个契机,也是我们大家放眼未来,支持和拥护澳中关系的好机会。
来到成都让我尤其感到高兴。在座的许多人可能已经知道,澳大利亚政府计划在成都开设总领事馆。这将成为澳大利亚在中国大陆设立的第四个外交机构,标志着澳大利亚对澳中关系的重视,尤其是对发展澳大利亚与西部地区联系的重视。
今年大会的主题是“全球化与想象”。在一个汇聚澳中最优秀学者的会议上,没有什么比这更为合适的主题了。
随着科技、贸易、旅游和投资引领我们进入到一个更加全球化的世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时常重新思考 —— 或者说是想象以及再想象我们的未来 — 无论是生活上的或是事业上的,个人的或是集体的。
今天,我希望依仗这个主题来想象建立在密切的民间往来基础上的澳中关系的美好未来。今天的会议所庆祝的也正是这种密切的人民与人民之间的联系。
双边关系:数量
首先介绍一下两国之间联系的整体情况。在座各位可能已经十分清楚,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
但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澳大利亚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出生在海外。在一些较大的城市,如悉尼,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出生在海外。
这些移民都来自哪里呢?越来越多的移民来自中国。2011年,中国取代英国,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移民来源地。印度是澳大利亚第三大移民来源地。
总体而言,澳大利亚是来自200多个国家的人民的家园。我们为这种多样性感到自豪。
澳大利亚两周前公布了五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的结果。如今,华裔澳大利亚人有86万,对应了有关移民的数据。普查数据还显示,除英语外,普通话是澳大利亚最为普遍使用的口语语言,广东话是第四大最为普遍使用的口语语言。
毫不奇怪的是,旅游业正在成为澳中关系中一个更为重要的领域。中国前往澳大利亚的游客从1972年的不足500人,发展到去年的超过50万。
而反方向的情况也非常喜人 —— 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到中国访问。2011年,澳大利亚人访问中国的次数将近37万次,比上年增长了10%。中国目前是澳大利亚人第六大最为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更为惊人的可能要说是学生录取人数的增长了 —— 1972年的数字几乎可以忽略,1998年为9000人,2011年达到了令人震惊的168,000。中国学生非常勤奋,他们中的许多人学习不止一种课程,因此这168,000个录取数量相当于大约有90,000名中国学生2011年在澳大利亚学习。
两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不断增长已广为人知;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我们最大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目的地。的确,澳大利亚出口商品的四分之一出口到中国。我们还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是中国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目的地之一。
两国间的投资关系非常符合本次大会的主题。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投资流动和投资形式正在变得更加全球化。
不仅中国在澳大利亚取得了很好的投资成果,以及澳大利亚从中国的资金注入中收益良多;而且两国的公司如今也联手开展在第三国的投资项目。此类项目未来的发展,我想,将大大超出我们目前的想象。
此外,我们也都了解,两国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延续的教育交流和科研合作也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
在座当中的许多人都知道——因为你们就是其中的一员,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网络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知名学者赴澳大利亚交流开始形成,其目的在于更多地了解澳大利亚文化、文学和社会。这一网络迄今已增长至遍布中国的近30个研究中心,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成就,是大家辛勤工作的有力证明。
我要自豪地告诉大家:全球的澳大利亚研究中心超过半数在中国。
就在上个月,我访问了厦门并且在厦门大学的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与学者和学生们进行了座谈。这样的访问实在可以说是我工作中非常令人鼓舞和令人愉快的内容,我已开始在任期内尽可能多的访问这些遍布全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为了确保本次大会的圆满成功,许多同仁一直在幕后辛勤地工作着,其中首推昆士兰大学的David Carter教授,我在此要对他深表感谢。
我还要衷心感谢西华大学的项晓红教授。项教授和其他联合主席,以及项教授的团队,不辞辛苦地工作了数月以保证大会的顺利召开。
澳中理事会主席史伟立先生随后会向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在澳大利亚研究方面取得的令人振奋的新发展,其中包括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的成立和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教授席位的设立。
这些活动取得的成果显而易见。的确,澳大利亚和中国在科研领域的关系蓬勃发展。中国目前是澳大利亚在国际联合科学出版方面的第三大合作伙伴。澳大利亚是中国在此领域的第六大合作伙伴。体现了两国在研究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力度。
这些令人鼓舞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展望未来的大好时机—— 我们想要看到什么样的未来景象?我们对澳研网络的发展寄予什么样的希望?
当然,两国政府有责任展望和继续开启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基于这样的考虑,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去年倡议起草“亚洲世纪的澳大利亚”白皮书,并请前任澳大利亚国库部常务副部长Ken Henry博士来到中国和其它几个本地区的国家,共同探讨我们该怎样合作以保证我们的既得利益能够继续发展,以及如何能最大化地利用新的机会。在中国,Ken Henry博士看到了支持两国青年加深交流和理解的巨大潜力,尤其是通过学术交流。
所以,从政府层面下至到刚刚开始学业的青年学生层面,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和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来利用新技术以及积极依靠年轻人的技能和知识来提高澳大利亚研究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这些年轻人终将成为新一代的学者和老师。
在中国开展的澳大利亚文化、历史、文学和经贸方面的学术研究形成了澳中密切的双边关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我为会议日程和论文摘要中呈现的创造性和学术性感到震撼。我期待着在今天的会议中聆听各位的真知灼见,我和我的同事——教育与研究公使衔参赞哈凯琳和新闻文化参赞高志磊,都非常重视各位学者的观点并期待听取大家的见解。
通过此次会议以及周末的各项活动,我希望大家着眼未来,发挥你们的想象,思考如何继续发展这个充满活力且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澳大利亚研究网络。
谢谢。